一季度信贷下降80%!企业排着队违约!

2023-05-18 23:00:13

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tanko_zhou


版权:作者 靠谱君  来源 谱道金融圈(ID:dp5026) 



从去年开始的去杠杆,叠加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今年以来特别是春节后,我们明显能感觉市场资金开始极度紧缺,融资困难的氛围弥漫整个金融圈。上周末,期盼已久的一季度社融数据终于公布了。我们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消化了这些数据,并回顾了去杠杆这一年来的悲欢离合。对于国家来说,去杠杆的进程可能刚刚过半,但对于我们这些经济系统中的普通一员,不论你是金融从业人员、企业主还是普通的上班族,你的人生轨迹与家庭财富可能即将或者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因为从一季度的社融数据里我们只读出了两个字:没钱!



01


所谓社融数据全称是「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基础概念可以上百度百科查一下,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简单的说就是「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输血了多少钱?」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8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58万亿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33万亿,下降20%。有人说这一年「去杠杆」整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才下降20%?看来「去杠杆」还得继续啊!


还要不要继续「去杠杆」我们说了不算,但下降20%只是一个总数,如果分项来看,实体经济早已是水深火热。我们都知道,融资分两种,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通俗的说法就是「入股」和「借钱」。这5.58万亿社融资金里面,除去1283亿元的企业股票融资即股权融资,剩下的全是债权型融资,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贷款(包括发债)。当然,中国就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连教科书里都是这么写的,哪怕A股、新三板再扩容,这个状况估计也难以改变。


我们先来看企业贷款。首先你可能很奇怪,既然社融资金主要是贷款,那为什么这几天的新闻标题都是「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4.86万亿元,创单季新高」?到底是下降还是新高?把人搞晕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新闻中所说的人民币新增贷款主要是指「银行贷款」,而大量的企业实际上是拿不到银行贷款的,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贷款。另外银行贷款也不只是针对企业,还包括个人贷款,个人的房贷就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要统计企业贷款,我们首先要把对象扩大到所有「金融机构」。根据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表」,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针对企业的贷款,一季度增加了3.04万亿元,相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5.8%,其中2.45万亿是中长期贷款(一年以上贷款),同比降幅高达33%。相当于同样一笔(一年期以上的)贷款,在去年一季度就可以百分之百拿到,而到了今年就只能拿到67%,平白无故少了三分之一。


当然,由于企业贷款里绝大部分还是银行贷款,所以这项数据还不是最疯狂的。银行的表外融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萎缩,几乎都在80%以上,简直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比如今年政策直接打击的委托贷款,一季度不仅没有增加,还减少了3314亿元,减少的金额差不多是去年增量的一半。也就是说,去年新增的委托贷款如果今年到期的话,那么其中将有一半将无法续贷。还有信托贷款,一季度仅增加758亿元,同比下降90%。新增未贴现的银票,同比下降82%。实际上除了最传统的银行贷款,企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贷款规模,无一例外全都是80%以上的断崖式下跌。


即使是银行贷款,不同的企业待遇也是天壤之别。比如我们一直在统计的新三板股权质押融资,来自银行贷款的部分,一季度新增42.26亿元,同比降幅高达41.78%。而包括银行在内的全部质押融资,同比降幅同样达到80%以上。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融资下降得这么快,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当然就是没钱了。最直观反映企业有钱没钱的就是存款数据。3月末的企业存款余额为53.03万亿元,而去年年底这个数字是54.24万亿元,也就是说今年的头三个月企业存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1.21万亿元。相比之下去年一季度企业存款好歹也增加了1589亿元。存款下降得这么多,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程度可见一斑。如果你接触的企业够多的话就知道,很多企业都是靠贷款续命的,如果突然抽贷,没有新的资金进来,就跟《人民的名义》里的大风厂一样,要么卖资产,要么信贷违约。


其实在中国做企业总共就是这么几种套路。过去我们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这两者之间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当然,中国搞市场经济这么多年,大量的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革,股权已经十分分散,有的甚至早就不是国有控股。而大量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地方名营企业,因为某些不可告人的政商关系,活的比国有企业还滋润。所以,不论国企民企,能赚钱的就是好企业,不赚钱亲妈也救不了你。


首先最终极的套路当然就是垄断。,像石油石化中船中车之类;还有是在市场中慢慢做大形成的自然垄断,比如BAT、格力、华为等。这些企业掰着指头也能数过来,他们根本不差钱,哪怕银行都倒闭了对他们也没什么影响。


不过这样的神仙待遇却有一些企业不想要,非要做「妖精」,比如大家耳熟能祥的HX,AB,HH等。明明已经是大佬,偏要疯狂加杠杆,银行的钱拿完了,又继续通过各种通道融资,妄想一步登天。结果成为这轮去杠杆的重点打击对象,抓的抓,卖资产的卖资产。


退而求其次的,是在某些竞争不充分的行业或领域「闷声发大财」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就很多了,其中一小部分发展起来就是所谓的「独角兽」。当然,就算不当独角兽,有的也长期活的很滋润。当然,也总有一些企业不满足于「闷声发大财」,特别是那些已经上市的,能一下把未来30年的钱都赚了,为什么还要再多等30年呢?


所以今年有特别多上市公司股票质押违约,涉及到股东股份被冻结的更是比比皆是,比如荣华实业、红阳能源、大连控股、天业股份、恒康医疗、顺威股份、天泽信息等等。还有股东持有的上市股份已经或正在被司法拍卖的,比如华东数控、全新好、凯瑞德、珠海中富、盈方微、中科云网等等。之前跟银行的朋友吃饭,有人说创业板已经见底了,银行的朋友纷纷表示还有很多雷没爆出来,见底?还早着呢。


最后一类,就是绝大多数「屌丝企业」,因为激烈的竞争,他们通常利润微薄,但各种成本又在不断上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对于很多这类企业来说,贷款就是他们的生命线。今年能贷到款,企业就能勉强再维持一年,今年要贷不到款,老板可能就要跑路了。比如绝大多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以及更多的连挂牌资格还不够的企业。现在新三板企业融资越来越难,利息越来越高。有的利息能达到24%,信用借款利息到36%,有的甚至是72%!对于有的企业来说,以这种利息借款已经完全是找救命钱的节奏了。

停车金融

全国收购、长租、联营、建设一二线城市大型停车场!!!详情平台内点击“他说”——>“停车金融”了解!!!

其实从数据中我们看得很清楚,现在高层的目的就是要刺穿信贷泡沫,加速市场出清,所以短期内违约的现象还会继续发生。当然,理性来看,市场出清也是市场经济本身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也没办法保证完全公平。垃圾企业活下来了,好企业被淘汰了,也只能是各有天命。


02


说完了企业,再来说说个人。非企业居民的数据,并不比企业靓丽。先来看好的一面,一季度居民新增存款4.27万亿,同比增加了7.6%,而居民新增贷款1.75万亿,同比下降了5.3%。存款增速提高而贷款增速下降,这是好事,不过贷款增速的降幅比企业少多了。居民杠杆没有企业去得彻底。


另外,贷款增速下降得比较多的是以房贷为主的中长期贷款,新增1.29万亿,同比下降了11.89%。不过现在房地产限购这么严格,这个降幅似乎并没有说服力。而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主要是消费类贷款)新增466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看起来丝毫没有受到去杠杆的影响。这个数据也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房地产对消费的挤出效应,而贷款消费,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对于消费贷款,我一向是不看好的。试问谁会借10%甚至更高的利率去消费,而让自己的钱5%存在银行里?很显然,现实的情况是,有钱人直接消费,只有没钱的人才会借钱消费。而中产阶级,每个月的房贷在那里,根本没能力消费。不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背着放贷压力的中产阶级似乎被边缘化了。


我们经常说,中国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政策风险,做企业是这样,其实个人莫不是如此。前几年国家拼命印钱,中产阶级开始焦虑了,钱越来越不值钱,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买房是硬道理,买买买,凡是买的都对了,没买房的人被整整甩开了一个阶层,收入永远跑不赢房价。结果2016年10月份开始限购,然后是去杠杆。紧接着美国加息,中国未来也得跟着加息。当钱又开始变得值钱的时候,中产阶级却背了一身的房贷。


在大环境下每个个体能腾挪的空间很小,甚至你怎么选择都是错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正确的选项。做企业也好,家庭财富的传承也好,你必须要经历经济周期、,你得学会忍。你大概率成不了马云,你的企业也大概率成不了阿里巴巴,那都是Survivorship bias,幸存者偏差。不要想着一夜暴富,最重要的是要活着。活下来,你就已经超过90%的竞争对手了。然后你要好好培养子孙后代,把接力棒传下去,你这一代人的使命就完成了。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正版图书,低至六折!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密融书社“@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小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