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拙一周财经要闻--2018年第十一周

2023-05-10 14:56:27


【央行系统官员:尽快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法 推动有序出清】防范金融风险过程中,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如何有序“退场”还需进一步的制度安排。、,应尽快制定金融机构破产法,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化、法治化退出机制,推动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有序出清和健康运行。

       金融生态系统应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如果本应淘汰出局的金融机构仍“带病经营”,将在业务往来中传染风险,损害金融肌体的健康运行。因此,从法律上明确金融机构破产的流程机制,也是防范金融风险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涉及了金融机构破产退出,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立法,理论上和实务上对金融机构破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存在不少争议,部分领域还存在法律适用空白,使得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面临法律适用上的不确定性。”白鹤祥说。

      ,陕西省内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从信用风险来看,2017年末,陕西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0.57个百分点,自2015年以来不良率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仍略高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

     白鹤祥表示,下一步将坚持宏观审慎管理,,“尽快将资管业务等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着力减缓金融体系顺周期性,防范跨市场、跨业态的系统性风险。”


【民生等多家银行共被罚逾千万 2018年年初,,,,。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问题原本也属正常,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舍弃合规处理方式,转而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逃避或掩盖,这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结果只会使风险延迟或恶化,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技术手段在银行业业内已成为“潜规则”的“高频词汇”,甚至在今年2月份,安徽某商业银行银行信贷清收员以“技术手段”行诈骗之实,谎称可通过技术手段免还银行贷款,愚昧可笑之极。

  近日,,,其中“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

,、发挥专业化优势。另外,我国近年来暴露了一些金融乱象和微观局部金融风险,。、,,。

,预示着接下来中国银行业、保险业乱象的整治将更加专业和有效。,不仅将贯穿全年,甚至是今后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谁会是第一个被整治的对象,我们拭目以待!


【平安银行断臂疗伤:对公贷款锐减790亿,消费金融能否补位?】提出战略转型后,2017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增速迅猛,以银行零售业务的核心——信用卡业务来看:2017年,平安银行信用卡新增发卡量为1509万张,同比增长80%,而过去两年新增信用卡量总和不过1512.2万张。一年完成两年的任务,这个态势确实猛。

       截至2017年末,平安银行信用卡有效卡量为3834万张,同比增长49.73%。

        在大力发展以消费金融为主的零售业务同时,平安银行的对公贷款在2017年却锐减了约796亿元。对公贷款占比从2016年的63.35%降至2017年的50.18%,而个人贷款占比则从36.65%提升至49.82%,目前两者已十分接近。

       对比前几年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平安银行在2017年的转型力度在明显加大,零售银行业务数据也得到诸多券商分析师的正面评价。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风控不严以及不良贷款认定标准过松的老问题依然存在,而零售金融业务急速上量之后,对风控的压力只会有增无减。

        平安银行能否“平安”转型,有待时间来检验,但利润的含金量确实需要投资者多思量。


?】,但在央行被赋予重要法律草案制定职能后,,。

        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受机构合并和人事变更等诸多因素影响,却迟迟未能定稿落地。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权威人士对路透表示,对资管新规目前各方仍有不同意见,短期内可能比较难出台,还有很多不确定性,而且现在还需要推进机构改革和换届,等新一任央行行长和银保会主席等敲定后再最终决策并择机出台。

        “机构改革没有理想和完美的方案,...一定是各方妥协的中间产物,中间夹杂太多因素外界很难看清楚。”一位银行高管称,“提出一个完美的方案,妥协一下,本来是要走一百步,先走个五十步再说,最终是去要落地的。”

       他并认为,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来说,,“就像修高速公路,总不能说各省市各自一段一段修,这么看肯定是好事儿。”

        但微观层面很难判断,目前看是按照央行主导的方向走。但央行能否真正总揽全局,即央行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相互不再“扯皮”并不好说,具体怎么做都还不明确。

        中国周二公布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而央行新一任行长将于下周一(19日)确定。


:过渡还是探索?】,,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两个机构整合,。第二,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拟订银行业、。

        这两方面改变的核心目标,。这首先体现在第二个改变中,。,,。。在机构改革之后,,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英国的“双峰”模式下,,。在机构改革之后,,。

      ,,,、、。随着我国的金融深入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资管产品的多层嵌套中,导致杠杆率高企,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金融风险累积。。针对这样的状况,一直都有人建议,,,以适应混业经营的金融形势。,就是在这方面的探索。

        ,,。,又担负促进金融发展的重任,常常难以两方面都兼顾到,,。,,就可以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把握金融发展的度,使金融适应、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

        因为上述这些原因,有人认为,。那为什么证监会没有被整合呢?今后的格局是,在“双峰”之外还有一套系统,,,既制定规则也执行规则。也就是说,。一种解释是,两种模式并立是一种过渡状态。机构之间整合的难度大,应该以渐进的方式推进。银行业机构和保险业机构之间有很多相似性,例如都有资本金要求,而证券业机构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与以往众多改革一样,。以往经验证明,渐进改革是有很多裨益的。但渐进就是为了过渡吗?并不完全是。渐进的过程中需要探索、总结,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改革目标和措施进行一些调整。从理论上说,“双峰”模式有很多优势,但它是否就能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呢?例如,,是不是就能防止多层嵌套、?,?,,还是有可能导致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在一定程度上脱节?这些问题,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但是,我们目前觉得还是要观察一段时间,。

        因此,,并不就是要向“双峰”模式过渡,而是要在这种渐进的改革中,进行试点、观察、总结,。


居民控杠杆急进 自2017年以来,消费类信用贷款一直处于严管之下,但这次情况与之前有所不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部分银行要求客户提供消费贷的对应消费单据或发票,否则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另一方面,,协调当地多家银行联动,监测消费贷跨行流向,这一情况为此前少见。

        虽然总额上升,但部分发达地区银行人士反馈今年以来消费类贷款规模已有所下降。

        机构人士反馈称,中国居民杠杆率问题在于上升比较快,但是还没有达到太高而产生风险的程度,上升较快则不利于消费的提升。。原因不是认为杠杆太高,而是因为升得太快。”

       今年期间,银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目前,各地区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风险可控,“银监会仍将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风险,不能任其滋生泡沫”。

      ,消费贷业务比较难做,我们今年的消费贷款规模下降比较多。”某大行深圳分行零售负责人表示,他未透露具体数据变化,但表示自2017年以来,,对贷款人资质、。

        严查消费贷之下,。有大行分行人士称,,基本上是‘每查必罚’。”

        从数据看,多位机构人士和分析师警示了居民杠杆率上升过快的风险。但过快的居民杠杆率提升,将带来一定风险。

      。原因不是认为杠杆太高,而是因为升的太快。”有华南股份行高管表示,居民杠杆率健康得提升,有利于推动消费,拉动GDP。但在过快提升当中,资金会不会进入股市,会不会进入房市,这是需要关注的。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小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