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饶过谁?暴利的银行业还债的时候到了!

2023-05-10 14:56:27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薛洪言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对于中国企业家,著名经济学者张维迎曾有个金句——“传统的企业家比较难,难就难在一个人他赚惯容易的钱了,让他赚难的钱比较困难”。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前的银行业,加杠杆时期习惯了赚各种“套利”的容易钱,一旦去杠杆、干回本质工作的时候,就觉得“苦日子”来了。


(一)


2017年,银监会共作出3452件行政处罚决定,其中处罚机构1877家,罚没金额29.32亿元,。


2018年1月,银监会又连发三个办法一个通知(《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以及《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脚步根本停不下来。银行业,。


近日,,,即:


“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结构适应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显增强,硬性约束制度建设全面加强,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控制杠杆率被放在了第一位。


往前追溯。2017年4月,、、金融时报等官方媒体和一行三会相继发声,指向金融领域去杠杆,并预言“以金融去杠杆带动实体经济去杠杆的相关举措还会陆续亮相”。市场戏言,,我比你还狠,你严厉,我比你还严厉”。还是去杠杆。


再往前追溯。2016年5月,,权威人士强调“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那就要命了”,指向的还是去杠杆。


再之前,,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去杠杆”也位列其中。


为何要“去杠杆”?



因为之前一直在“加杠杆”,且效果越来越差,后果很糟糕。


2009-2011年,企业部门举债拉动经济反弹。据海通证券统计,2009年全国企业部门一年新增总融资不到2万亿,2012年变成10万亿,2011年,刺激作用下降,经济又开始下滑;


2011-2013年,政府举债托底,2012年债务增速只有18%,2013年达到100%,部分地方开始出现债务问题;


2014-2015年,开始去杠杆,以大资管和互联网理财为代表的各类通道业务迎来“繁荣”时期,影子银行问题凸显,经济依旧没有好转;


2016-2017年,居民部门开始举债,消费金融、现金贷迎来短暂的风口,一大批头部现金贷平台贷款发放量同比增长超过100倍,也带来了多头借贷、部分群体债务负担过重等很多问题。


对于“加杠杆”刺激经济的做法,权威人士曾谈到:


“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多做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至于如何“去杠杆”,权威人士解读道“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而无论是加杠杆还是去杠杆,金融机构都冲在前头。

 

(二)


加杠杆时,金融机构可以尽情放贷,市场交易活跃,享受着高增长的红利和躺着赚钱的快感。去杠杆时,自然要迎来所谓“最痛苦”的时代。



本来银行经营受到严格的资本金限制,杠杆率受到严格限制,加杠杆并不容易。不过,借助表外业务和同业业务,银行业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资本的约束,打开了加杠杆的天空。


加杠杆也要有资金投向,在宏观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银行业发现了两个池子:


一是资金空转,A银行发行同业存单买B银行的产品,B银行发行产品买A银行的存单,或者中间加个C银行或信托通道,反反复复便可空转下去,反正就是不用流向“高风险”的实体经济;


二是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平台,作为受调控部门,二者很难在银行表内获得授信支持,成为影子银行的最爱,银行机构通过表外业务层层的结构化设计和各类理财通道的加持,“违规”投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平台,孕育出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


有了庞大的表外资产,也就有了丰厚的利润,且不占用资本,一时之间,商业银行的资管部门成为超越公司金融部的存在,人少利润多,薪资待遇好,人人艳羡、风头无两。


加杠杆的受益者,自然也会成为去杠杆的受害者。当国家调转方向,“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也就注定银行业依靠影子银行加杠杆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了。


,同业业务、理财业务、表外业务便是重中之重,竭力遏制层层嵌套现象,阻断资金脱实向虚的空转。2017年初,银监会密集发布了“三三四十”系列文件(“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证监会、,一行三会合作下,资管新规、银信业务规范、委托贷款业务规范、私募投资基金业务规范、保险资金股权投资业务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规范等相继出台,从银信、委贷、银证、银保、银基和资管等多个方面全面限制,围堵之下,成效明显。:


“经过共同努力,(2017年)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金融内部的杠杆率持续降低,有100多家银行主动缩表。在全年新增贷款12.6%的情况下,银行业总资产只增长8.7%,增速同比下降7.1个百分点,相当于在向实体经济多投入的同时少扩张约16万亿元。同业资产负债自2010年以来首次收缩,同业理财比年初净减少3.4万亿元。银行理财因增速大幅下降而少增5万多亿元,银行通过“特殊目的载体”投资少增约10万亿元。表外业务总规模增速逐月回落,总体呈现收缩态势。交叉金融产品的野蛮生长趋于停止。”


对于银行业而言,表外创新空间大大压缩,只能老老实实干回基本的表内业务,把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承担本应承担的信用风险,便是所谓“最痛苦”的时代到来了。

 

(三)


讲到这里,不知诸位心里是否会有疑惑:银行业之前的各种影子银行创新难道没有丝毫端倪吗,?


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驱动力不外乎“套利”二字,2017年3月,、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等三类套利行为,具体给出了90余项检查要点内容。。



可见,。其实,银行并非新兴行业,各种制度和篱笆早已成熟,,所谓的各种“套利”只不过是金融机构进行“自以为是”的创新,。,并不认可这种创新。2017年5月12日,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在一次发布会上对前期密集出台的政策做了解读,他表示:


“从内容上来看,,特别是没有定量的规定,都是对现有制度的梳理和强调,过去都散落在不同的文件里”。


2017年开展的“三三四十”、信用风险专项排查、“一层”风控责任落实等专项治理工作,大致都是如此,是已有文件的重新强调。同样,以近日下发的《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为例,8项要点,22条内容,多以“违反”、“不到位”、“违规”、“未经审批”等字眼开头,要求还是老要求,关键是态度的变化,执行落地严。


这意味着,整治市场中的各类乱象,只需要对现有制度梳理和强调就足够了。说白了,,并不需要额外出台什么新的政策,,,问题也就解决大半了。



比如,提出“一案三查、上追两级”的要求,强调“董事会要担负其最终责任,董事长是第一责任人”,。事实上,仅2017年,就处罚责任人1547名,270人被取消银行从业和高管任职资格。


可见,银行业迎来了“苦日子”,,。,则是因为宏观层面不再信奉“大水漫灌”的保增长策略,开始走“去杠杆”的路线了。


换句话说,所谓的套利性创新,根本就瞒不了谁,能存活多久,关键看是否顺应大环境。顺势而为,也许可以存续一两年;逆势而行,便注定要自讨苦吃了。


拿互金领域为例,,现金贷在高利率和暴力催收上屡屡出现问题,结果便是整个行业层面的全面整顿,干脆就别做了;ICO新规后,还有机构搞基于区块链的暧昧积分系统,意图打擦边球,,狼狈不已。那便是不识时务。

 

(四)


据笔者所知,当前的环境下,不少金融机构受不了这种“苦日子”,脑子里整天琢磨的还是套利创新那一套。


在此提醒一句,大环境不同了,要牢记。不该创新的时候,万万不可瞎创新。银行如此,互金也如是。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欢迎加今日财经头条微信好友,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更多名家精彩观点、深度全面思辨……点击“阅读原文”,与百万中产一起深度阅读!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小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