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价格上涨,银行新增贷款额度已告急!

2023-05-18 23:00:13

2018年企业贷款之困:“连贷款规模都没有,关心价格有什么用?“


2018年资金价格上涨正从金融市场加速向实体企业传导。更为关键的是,银行新增贷款额度已告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2018年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FTP)普遍上涨,受访银行中,最高的一年期贷款FTP高达5.1%,较同期央行基准利率上浮17%。

“实际上现在没有9%、10%,我们根本放不了(贷款)。”某城商行对公业务人士表示。

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86%,即上浮基准35%。

不过,相对于贷款成本增加,企业面临的还可能是银行根本没有多少新增贷款额度。据一名银行分析师透露,目前银行业新增贷款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仅为去年同期的一半。在金融行业防范风险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缩表趋势愈演愈烈。

企业资金成本上涨


所有受访银行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FTP价格上涨厉害。所谓FTP定价,是商业银行内部根据资金成本,与分支行等业务经营单位按照一定规则全额有偿转移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分支行等经营单位的内部资金成本。

回顾过去两年的金融市场利率,低点出现在2016年10月。目前伴随着金融去杠杆,央行“锁短放长”,以及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上调“政策性利率”,包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SHIBOR上涨,金融机构明显感觉到“钱贵了”,但传导都实体经济,特别是银行贷款利率,则存在一定时滞。

据某股份行分行对公业务人士透露,目前该行一年期贷款FTP为5.1%,即上浮同期贷款基准利率17%;同期存款FTP也超5%。某国有行人士反馈,该行最新一年期贷款FTP约3.1%,存款为3.2%。

“这还只是我们的资金价格,实际上还要考虑增值税、风险成本、管理成本和费用,我们放给客户的一年期利率基本要6.5%以上。而且这个价格还不赚钱,没什么绩效。”该股份行分行对公业务人士表示。

6.5%的利率,相当于基准上浮49%。但企业真实财务成本实际上远高于6.5%。该股份行人士以其所在的中部城市为例,现在能从银行贷到款的中小企业,资金成本基本在9%-10%。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华东某城商行对公业务人士的佐证:“现在除非有9%、10%这样的利息,否则没法做。”

自2015年五次降息后,央行规定的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纹丝不动。但市场贷款利率中枢明显上升。从央行2017年前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截至2017年9 月末, 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86% ,即基准上浮35%。

执行基准上浮的比重从2017年初的不到57%,上升至三季度末的68%。再细看上浮区间,截至2017年9月末,上浮比例在15%以上的比重已超20%。

一名电商财务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7年获得的银行授信整体增长了近70%,且目前融资成本在同体量同业中算“很不错”,贷款利率约为基准上浮30%-35%,但公司还要承担政策性担保等费用。

没额度、揽存优先


目前来看,2018年1月新增贷款额度可能远低于2016、2017年同期,前两年的月度新增规模分别为2.5万亿元和2.03万亿元。

一名银行分析师透露,根据目前调研,银行业新增贷款规模约为1万亿元;而根据2017年1月的放贷节奏,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中上旬,即下旬增量十分有限。

从全年度来看,上述电商财务负责人还表示,明显感到2017下半年开始提款变难,目前因为去年的贷款还未到期,所以还没动,但预计提款比较紧。

“连贷款规模都没有,关心价格有什么用?”某城商行对公业务人士透露,其所在银行1月份完全没有新增对公贷款额度。

另有城商行人士表示,一些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MPA考核指标)超出考核标准,实际上今年年初根本不操心“开门红”问题,维持存量即可,甚至还要缩表。

上述华东城商行人士表示,目前的业务思路是,所有新增贷款额度优先满足零售,主要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像我们这样的对公客户经理主要就是去拉存款。”该人士笑言,揽存目标主要是融完资的科技型企业。

不仅是中小银行贷款缺额度,大行也面临相似情况。

上述国有大行分行人士表示,今年贷款额度紧张,截至目前投放的房贷规模才是去年一季度(计划)的4%。“并不只是我们一家紧张,今年我们有一个银团项目,牵头行是另外一家大行,1月初才说放不了计划的规模,其他银行都傻眼了。”该人士透露。

多名受访银行人士表示,今年会控制地方政府融资,但对于企业的投放仍将比较谨慎,“好的企业要新增授信规模也不容易。”

从期限来看,中长期贷款也属被压降范畴。上述股份行分行对公业务人士透露,由于流动性压力较大,行内已基本不允许投放3年以上的贷款。

多名股份行中层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商业银行本身是赚期限错配的钱,但今年难以像往常一样去做大的错配,,另一方面在价格上,期限利差严重缩窄,甚至倒挂。

上述电商财务负责人表示,目前在银行贷款的企业,银行普遍希望强化存款或结算合作。就其所在企业而言,因为跨境业务有外汇结汇需求,银行也很欢迎,可以提高其中收。

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也有一些以科技金融为导向的银行对风险敞口的容忍度相对高一些,比如一些有订单、有市场的企业,虽然目前还不赚钱,但是预计未来现金流不错的,银行也倾向做基本户和工资代发。一是有助于提升客户粘性,因为要更换基本户的成本比较高;二是可以掌握到企业比较真实的运营数据。

“对于传统的、缺乏亮点的企业,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上述电商财务负责人判断。


银行圈的这个刷屏透露了啥?


今天银行界朋友们的朋友圈肯定被上面这篇文章给刷屏了,如果你没有这感觉,要么你离银行圈太远,要么你离一线太远。在一线经营的朋友们可能一直有这种感觉,好客户价格谈不上来,差客户要么不敢做,要么批不下来。看到这篇文章,顿冒一点曙光,巴不得第一时间让客户看到,好像在对客户说,你们不要再计较价格了。


然而美好的愿意不代表现实啊,刷屏反而暴露银行客户经理的窘境:价格还是不好谈,特别是优质客户,虽然融资成本在上升,但是上升的蜗牛速度远不及银行客户经理们的期望和总行对价格的最低考核要求标准的提高。


贷款规模也不是今天才紧张,MPA考核,叠加流动性收缩,银行表内贷款规模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实体融资成本也一直在上升中,只不过上升速度没有资金端感觉强烈。如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在2017年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三季度达到5.76%,但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所以银行有种被火烤的极度焦虑的感觉。





为什么会这么难受?国家就是要让你银行这么难受,一方面去杠杆,要控制M2和社融增速,另一方面又不想因融资成本的快速上升伤害实体经济。按说,资金价格是资金供求关系的表现,要去杠杆最直接的手段不就是提高资金利率吗?然后却没有采取这最直接的手段,当然代价就是让银行承担了。


但企业也不得不面临现实,企业贷款会越来越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首先当然是配合去杠杆,宏观M2和社融的严格控制了,2017年12月M2的同比增速已经降至8.2%,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了,2018年社融超过2017年12.5%的增速可能性也不大了;


其次大企业争夺稀缺的表内贷款资源,在发行利率高企和违约上升的背景下,2017年企业债券融资遭遇滑铁卢相较2016后增量减少2.54万亿.能发债的企业都是相对优质的企业,债券无法满足的融资需求必然转向表内贷款,挤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


再者就是企业贷款规模向个人贷款规模迁移,让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当然这一方面与2017年宏观总的大势有关,企业要去杠杆,而居民杠杆上升较快;另一方面部分银行主动调节的结果,向零售转型,看好个人消费贷款和按揭贷款市场,表现比较极端的就是平安银行,大幅压缩企业贷款规模,将贷款规模资源大幅向新一代个人消费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倾斜。


还有一点比较主要的,企业分化出现,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趋势已经显现,传统的中小企业必然路是越走越难。


来源:商行与投行、21世纪经济报道


最近隔壁区块链炒得火热,我也拿闲钱试水了一下,对这个圈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给大家要了个福利,感兴趣的点击“阅读原文”注册火币Pro,会在10个工作日内收到我送你的瑞波币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小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