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提价,我压力很大

2023-05-10 14:56:27

过去五年,“金融脱媒”为大势所趋,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债、IPO等方式直接融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嵌套信托、资管计划和基金等)变相获得银行非信贷资金,也有“影子银行”的支持。从2017年开始,金融去杠杆和影子银行治理下,趋势出现逆转。


银行信贷压力增加,且过去通过较大期限错配盈利的模式受到巨大挑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面临调整和再平衡。虽然实体经济已些许感受到利率上行的压力,但实际上目前金融去杠杆后资金成本还没有完全传递至实体经济,而由商业银行承担了很大部分。


一、额度有限时银行好“大”心理更明显


今年1月,很多银行分行一线人士感受到放贷额度紧张,亦有市场分析认为,一些银行预计今年利率还会上行,因此总行有意压低开年投放节奏,为之后预留“子弹”。


商业银行将不再“商业投机”,而是更长远地来看风险和收益组合。去年银行业普遍做了很多零售业务,包括信用卡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能够带来的流量,主要是指存款,是很有限的,银行过去几年那种光有资产,没有存款的做法是不行的,特别是流动性管理新办法下,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很大。


种种迹象表明,银行风险厌恶度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银行的业务授权呈向总行集中的趋势。近年来,比如某国有大行,市级分行上千万规模的授信方案要经过省级分行两道评估才能生效;放款时,在落实担保和抵押条件上,要平行市级分行进行交叉评估;比如某华北股份行,中长期贷款审批权限基本上收至总行;比如某华南股份行,在总行和省级分行层面设立大(战略)客户部上收重要客户。


另外,白名单制度更加严格,从诸如房地产行业向更多行业扩展。银行客户经理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越来越低,名单制管理下,业务拓展等于“清单打钩”。


另外一方面,从企业和项目偏好来看,综合银行、信托、租赁、企业一线人士反馈,银行要“大”的心理更加明显,特别是在贷款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投放大项目,大企业。


二、放开基准利率上浮约束获更多赞同


过去几年,银行通过放大期限错配来赚取期限利差,这一做法,一方面在经济账上遭遇“滑铁卢”,从价格上来看,可以看到一年期国债和十年期国债的利差不断收窄,同时,贷款利率上升幅度远不如金融市场利率飙升;另一方面在修订的流动性管理办法下也难以为继。


无论是表内贷款还是表外理财,投放长期资产时一般都会采用浮动定价模式,但目前几乎所有的浮动定价都是和央行的基准贷款利率挂钩,而自2015年降息以来,央行基准利率没有调整,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却已大幅上行,浮动定价完全失效。银行方面希望挂钩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但难以和企业达成共识。


目前,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利率浮动已经没有硬性区间要求,但实际上存款利率受到窗口指导。单笔存款最高上浮基准不得超过50%,整体不超过40%;贷款利率方面,特别是对国企的贷款也有软性约束。


一方面是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走势的脱离,另一方面是资管新规正式实施,过渡期结束后,部分表外资产需要回到银行表内,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造成冲击,银行必然竭尽所能揽储,而“高息”会是一种重要手段,当前恰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窗口。


以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已经在通过结构性存款之形,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实。2017年以来,以及2018年开年以来,结构性存款持续走热,特别是个人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增,这在过去十年银行理财高速发展时期是不存在的。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结构性存款,理论上收益浮动,但银行基本上以固定利率进行兑付。


以上海地区为例,央行上海总部统计显示,2017年全年存款余额增长仅为1.8%,其中主要是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的增长较快,特别是个人结构性存款全年增加281.65亿元,同比多增350.78亿元。


银行大力发行结构性存款,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绕开价格约束,实际上很多是“假结构”,背后并没有真正投资衍生品,或进行超额收益的投资。


综合包括银行、基金、保险等多名受访人士的观点来看,利率市场化有两个具体实施路径,一是完全放开对基准利率的上浮约束,二是取消基准存贷利率。前者受到了包括上述货币政策专家在内的更多赞同。


利率市场化后,,更利于资金供需平衡以及银行表内业务的规范;但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仍然面临基准价格的问题,究竟是谁来做基准,是十年期国债、SHIBOR还是一个新的更加全面的价格指标。来源:小道金融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小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