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贷款违约风险分析

2023-05-10 14:56:27

由于2014年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野蛮式扩张,“后遗症”开始逐渐显现。伴随经济下行,实体企业资金短缺及偿债能力下降,通过委托贷款融资的企业频频违约,甚至商业银行在其中也遭受牵连。

1
热点事件回顾:委托贷款高违约

随着银行对限制行业及政府平台贷款的控制,委托贷款成为了这些领域融资的“救命稻草”,并在2014年呈脱缰之势。对于资金方来说,10%~18%的可观收益远远高于实体产业回报,但是对风险的估计却严重不足。

10月8日,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关于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淮安弘康”)委托贷款逾期事项有了新进展。,要求淮安弘康归还委托贷款本金人民币5000万元,并支付相应的利息、罚息。

历时4个多月的审理之后,,而后续事宜则涉及资产清理相关问题。

无独有偶,,这笔已经展期3个月的贷款最终还是不得不对簿公堂。

实际上,上述仅仅是市场委托贷款违约的“冰山一角”,而市场风险也在逐步走向台面。2014年很多资金富裕的公司都愿意做委托贷款,主要就是收益高,甚至一些公司放弃主业来放贷,但是贷款到期后的要账确实是件头疼的事情。大多数通过委托贷款融资的企业比较难从银行直接贷款,往往也都是一些房地产企业或政府平台公司。

从银行的角度看,对这些公司如房地产企业等直接贷款都是要上报总行审批,一般很难通过。分支行要留住客户,就只能为其做委托贷款了。银行在其中也担心风险,一般都会要求比较充足的抵押,避免偿还出问题。

之前银行在企业提供充足资产抵押后,为了降低资金方的顾虑,甚至会给委托贷款做担保,这也让资金方对这种“躺着挣钱”更放心。,现在这样的担保少一些了,但是委托贷款业务还是不少。

据了解,在2014年上半年,仅上市公司的委托贷款就超过800笔,涉及180家公司1026亿元资金。央行统计报告数据也显示,2014年国内委托贷款规模为2.5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00%;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2014年委托贷款增幅相当于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规模的30%左右,占国内影子银行规模的26%。

2
委托贷款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供求关系看,信贷规模调控留给了委托贷款较大的拓展空间

2011年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大部分商业银行总行对其分支机构实行“以存定贷”政策,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受合意性贷款约束,但实体经济对资金需求并未减弱,供求关系的紧张,导致了表内各项贷款和表外委托贷款较强负相关关系,在贷款增量上表现为涨跌互补的特性。

从受托方看,开展委托贷款业务是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纽带

近年来,银行存款稳定性持续下降,银行间的存款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越来越热衷于发展不占用贷款规模又能稳定优质客户的表外业务,委托贷款不仅不占用贷款规模且具有派生存款的能力,也为下一步银行与优质客户开展更为深入的信贷合作关系打下基础,为此大多数银行并未严格按本系统标准收取手续费,尤其优质客户委托贷款手续费免收或低收。

从办理便捷性看,委托贷款是短期流动资金融通的重要渠道

由于受托银行不对委托贷款承担风险,仅履行贷款催收的职责,与表内贷款相比,银行作为中介,对委托贷款的业务审批程序相对简便,对借款人资格审核较为宽松,使借款人申请委托贷款与向银行申请授信时的审批手续烦琐、时间成本较高等相比更为便利,且不受银行信贷规模调控,资金获得更为快捷,在信贷资金比较紧缺的背景下,各类资金短缺市场主体融资需求迫切,为缓解其流动性压力,委托贷款成为其重要选择途径之一。

从交易对手看,委托贷款是集团公司内部资金调配的重要通道

集团公司以委托贷款的方式进行集团内部资金调配,引入银行作为第三方,提升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达到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满足子公司的融资需求的目的,银行以支付结算和账户管理为基础,协助集团公司有效进行资金管理,银行不收取手续费或是收取象征性手续费。

3
委托贷款快速增长背后的隐忧

资金来源难以甄别

按照相关规定,委托贷款的资金来源必须是合法的自有资金,受托银行应履行调查审核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委托资金来源背景存在较复杂的情况,资金来源广泛复杂,有自然人、实体企业、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和集团公司等,这些资金又可能由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信贷资金构成,受托银行对委托资金来源的调查核查手段有限,对委托贷款资金最终来源的合法性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

资金用途难以管理

委托贷款由借款人和委托人协议贷款金额、用途、期限和利率等事项,银行作为受托方难以干涉借款人的资金投向。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从银行获取贷款愈加困难,资金日益吃紧,这些领域通过委托贷款曲线融资的现象日益凸显。

委托贷款利率由委托双方自行协商,除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集团内部资金调配和烟草行业内部资金融通外,其他类委托贷款利率均比较高,尤其是中小企业或限制性行业的委托贷款,这一方面抬高了本来就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极易引发信贷资金绕道变成委托资金,。

贷款风险难以控制

委托人大多为非金融企业,缺乏信贷知识和经验,借款人则多为难以从银行获取贷款的借款人,委托人难于深入全面地对借款人资质、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进行调查,加上银行对借款不承担风险,借款方的投资项目能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充足的现金流,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无形中加大了委托贷款的违约风险。

绕道合意性贷款规模调控

委托贷款作为银行的表外业务,不计入其合意性贷款规模,因此,委托贷款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绕道央行信贷规模调控的手段。受托银行可以通过既有客户作为委托人,以委托贷款之名,将贷款发放给事先约定的借款人,实现表内一般性贷款转化为表外贷款,影响央行宏观调控政策效应。

4
银行面临的风险

在委托贷款创新发展过程中,银行扮演了多种角色。而在不同角色下,银行也面临不同的风险。

对于因银证通道业务增长的委托贷款

1、委托银行面临隐蔽的信用风险

在券商定向理财计划模式中,客户、资金、项目均为银行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也由银行负责, 且银行实质性承担上述活动中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但由于该项业务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未纳入表内统一授信管理,银行对其在贷前、贷中、贷后的审核管理力度远远弱于表内信贷业务,导致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更为隐蔽也更为巨大。

2、理财产品发行银行面临兑付风险和声誉风险

作为通道业务的委托贷款脱离了传统的业务初衷,。银行募集的理财资金,通过这个通道进行投资,一旦投资项目违约,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则银行除了面临兑付风险还将面临声誉风险。

对于为获取高利增长的委托贷款

1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通常认为委贷属于低风险业务,银行不承担违约风险,因此,对委托贷款资金用途的监控较弱。如果银行因为没有切实履行资金用途审核义务,导致资金流向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或其他非法用途,。而对于为追求高收益而增长的委托贷款,往往是投向了一些限制性行业,如房地产、平台或者股票、投资、民间借贷等非法领域,。

2、贷款银行面临间接信用风险

资金供应方在用自有资金投放委托贷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方面通过银行获取低息贷款,另一方面又将贷款资金通过委托贷款投资于收益率更高的经济主体进行套利的行为。在此融资套利链条中,借入委托贷款的企业一旦发生违约风险,不仅会直接给委托方造成资金损失,还可能将风险向贷款银行传导,间接影响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并且,当前大量资金为获取高利,投向的大多为高风险行业及企业,传导给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也相应增大。

5
风险防范建议

2015年1月16日,银监会向社会公布了《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委托贷款的定义、性质、业务经营各环节及风险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界定和规范,,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影响重大。

《办法》正式出台后,对商业银行而言可谓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使商业银行委贷业务部分的收入增速放缓。但另一方面,《办法》对委托贷款业务加强风险管控,使委托贷款业务回归本源,将为商业银行卸包袱、释风险,促进委托贷款业务步入规范化发展道路,回归理性增长的轨道。

梳理存量业务,评估业务风险

根据《办法》第三十四条之规定,对于《办法》发布前商业银行已发放的存量委托贷款,将按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处理,即可以自然到期结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无需对存量委贷业务进行梳理和审视。对存量委托贷款进行必要的梳理可以使银行对业务是否存在违规问题,自身是否越位承担风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已经违规发放,并极有可能发生借款人信用风险和银行代偿风险的,应及时制定处置预案,争取化险主动权。对于虽然违规发放,但用款企业运营良好,到期还款难度不大,且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应提前与委托人、借款人做好沟通,商讨合乎法律法规、,避免造成借款人企业资金链紧张或告急,导致银企关系紧张。

加强委托贷款业务的规范管理

银行应摒弃委托贷款仅是表外业务,完全没有风险的观念。在委托贷款的尽职调查、审查审批、贷款资金使用、贷款本息的收付偿还、手续费的收取等具体操作中,主动按规定办理,这既可以避免产生操作风险,引发法律纠纷,也可以规避外监风险。

加强贷款资金用途的审核

银行应加强对贷款资金支用的审核,密切关注贷款人是否为资金的实际用款人,防止贷款资金通过委托贷款形式,流向高风险领域,加大贷款行的信用风险。

合规开办业务,严格履行职责

在业务开办与实际操作层面,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执行《办法》的各项规定,坚持平等自愿、责利匹配、审慎经营等原则,恪守委托贷款的业务属性,依法合规地开展委托贷款业务。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切实履行《办法》规定各项职责和合同义务,谨防违规违约风险。同时,还应当妥善履行业务分账核算、信息系统维护、业务数据统计、,。

注:本文摘自银通智略报告《银行风险管控实务》(201510月)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小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