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贷款,你真的没法谈价格

2023-05-10 14:56:27

引子:

12017年末,某位部委工作的同学微信私下咨询“现在银行按基准利率下浮5%给企业放贷,还有利润吗?”

安哥的回答是:呵呵呵。

各家银行给出的理财价格都到5%以上了,银行按4%去放贷款,这是要为国捐躯啊。

 

2、前几天有篇很火的财经报道,标题是:2018年企业贷款之困:“连贷款规模都没有,关心价格有什么用?”

安哥的回答依然是:呵呵呵。

君只见银行惜贷,未见银行惜贷的背后,一边是信贷增速的下降,另一边是银行风险偏好实质性地向保守倾斜。2017年末,安哥亲手扼杀了一家山海关外企业,准确地说,错杀了一家踏实做事的企业……

 

安哥会专门写一篇来解释银行风险偏好的转变,今天先专注解释贷款利率。

 

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一笔贷款业务,银行到底能挣多少钱?

 

银行信贷业务扣税后营业净利润的简易公式是:净利润=利息收入-FTP成本-营业费用-税收成本-预期损失拨备(ECL

 

其中:

FTP全名“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利息收入-FTP成本”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息差收入”;

营业成本可以理解成银行一大家子人吃马嚼开门做生意的成本;

税收成本不多解释,银行也会要交税的,而且银行绝不敢避税!

预期损失拨备就是根据贷款企业的不同风险情况,对预期损失的计提。这可以说是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如何对不同的贷款企业计提不同的拨备,下文会具体展开说。

 

这还不算完事,银行的信贷业务是会产生资本占用的,而现在银行的股东们,对资本投入可是有回报预期的,例如,某股份制大行的股东对资本投入的预期回报率是11%,该银行要求,必须帮股东挣到这个钱。

 

于是,该银行的真实收益是:EVA=息差收入-(营业费用+税收成本+预期损失拨备+资本占用*11%

 

在这个公式中,有几项是基本不变的:营业费用算是固定成本,税收成本各家行都遵循相同的税制,,股东是肯定要投资回报率的。

 

那么,决定银行的一笔贷款业务亏不亏钱,只能在另外三个因素上做文章:

1、利息收入:简单说来就是利率高低;

2FTP成本:该曲线准确反映着市场资金价格波动;

3、预期损失拨备:这和企业评级有很大关系。

 

仔细来分析一下这三个因素:

1、利率

据说,央妈的2017年度前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179月末,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86%21世纪财经文章提到:这已经是基准上浮35%了。

 

安哥并没有去考证数据的出处,但文章的描述并不科学,央妈的数据应该是所有贷款业务的加权平均利率(包括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基准上浮35%是相对于现在的一年期基准利率而言的(5.86%=4.35%*1.35)。但在2015年降息前,央妈的一年期基准利率可是6%,而当前的贷款余额里还有大量的2015年前发放的中长期贷款,所以5.86%的加权利率水平并不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至少没有基准上浮35%这么可怕。

 

虽然这又引出了一个更难以解答的问题——基准利率失真。2015年的降息开始到现在,市场真实利率水平已经悄然恢复到了当年的水平,但基准利率还是维持在了4.35%,深深体会央妈的不容易。

 

扯远了,说回利率。


对于银行来说,能主动控制的因素只有利率高低,而对融资企业来说,利率真的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数字而已。2016年市场资金面宽松的时候,还有讲价的余地,现在,国字头和中字头的企业都不怎么和银行议价了,更何况生活在底层的小微企业。

 

当前利率高企的形势下,听说银行老师傅教菜鸟信贷员这么和企业谈利率:千万别提基准上浮比例,吓唬人家干吗!直接报价就好,6%7%7.5%7.5%一次,7.5%两次……

 

2FTPFundsTransfer Price,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FTP指的是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存款FTP指的是存款资金在行内能获得的收益,贷款FTP代表的是获得信贷资金的成本。FTP行与行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大型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的FTP成本基本在3%-4%水平左右,而对于部分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来说,FTP成本超过5%那就是家常便饭。以我国北部某省著名的城商行为例,其一年期贷款业务FTP成本达到了5.3%,也就是说,这家银行如果一年期贷款利率低于基准利率上浮22%,那连资金成本都没挣回来……


看看某银行这10年来的FTP变化:

 

安哥理解,决定一家银行FTP的几个因素包括

1)跟着市场资金价格走。钱紧的时候FTP自然会被抬高,钱松的时候FTP会下降;

2)和银行的网点分布相关。非一线城市的城商行FTP成本相对较高,因为主要负债来源对收益的追求通常会高于北上广深等城市(安哥认为这些地方通常也是信贷业务违约高发区)。

3)和银行的业务结构相关。通常个人金融业务做的好的银行FTP成本较低,例如招商;政府军队业务做的好的银行FTP成本也会比较低,例如工商。

 

3、预期损失拨备

,银行不同的信贷业务都会计提不同的预期损失拨备,一般来说,拨备是贷款规模的一个百分比,而这个比例的高低则主要由企业的评级决定。现代银行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评级体系和预期损失估算模型,一方面,银行在贷款前都会根据贷款企业的出身背景、行业、财务数据等指标,给出量化的评级;另一方面,银行会根据不同评级企业的历史违约水平,判定贷款企业的未来预期违约率(PD)和违约损失率(LGD),进而测算出一笔信贷业务的预期损失,这就是形成预期损失拨备的基础。

 

安哥可以负责任地说,国有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对于企业的评级是客观有效的,大概率能真实地量化反映企业的信贷违约可能性(注意噢,安哥说的是企业短期信贷违约的可能性高低,不一定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好坏)。而这个评级背后的数据模式各家行都会对内对外严格保密,在排除银行工作人员和企业合作的情况下,企业评级是很难被人为篡改的。

 

以某家大型股份制银行数据为例,该银行对企业的评级细分为24级,在北京地区抽样调取了700家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其评级分布如下(1级代表信用最高,数字越大代表信用评级越低)。


虽然北京地区企业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但基本可以看出,能获得融资的企业基本评级还是比较靠前的,银行会主动拒绝给予低评级的企业贷款。通常,国营背景企业更容易获得高评级也更容易获得贷款,民营背景或行业面不佳的企业评级则会比较惨淡。

 

综上三个因素的分析,银行不想亏钱,FTP基本由市场决定,预期损失拨备由企业评级内生决定(至少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的),那么唯一的可调节因素就只剩下了贷款利率了。

 

这也难怪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在与企业谈到贷款价格时,通常会说:利率我也说不准,要回去测算一下。这不是敷衍,是真的要测算。

 

在现有体系下,银行想要不亏钱地放出一笔贷款,需要多高的贷款价格?

还是那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的例子:



其实18级以后的数据基本可以不用关注,这贷款利率基本对于银行来说会形成逆向选择问题,不接受这个价格的企业吧不给放款,接受这个价格的企业吧不敢放款。

 

在北京地区许多政府机构眼中,基准利率上浮30%是一道标杆或分界线,贷款利率低于基准上浮30%,属于金融支持实体,高于这个水平,那就是“融资难融资贵”的典型了。那么现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到底能不能挣钱呢?



上图可以看出,评级在7级以下的企业,贷款收益就到盈亏平衡点了,而到了13级,银行亏损接近200BP,到了16级,银行亏损在300BP以上。


对比上文的提到企业评级分布,安哥可以很负责任地说,银行单看小微企业贷款这一项业务,基本属于亏本挣吆喝。



那么,既然企业的评级已经事先确定了,那么有没有办法降低贷款利率呢?

办法还是有的:

1、寻求高评级的企业做担保。例如市场上的国营背景专业担保公司。但通常这类担保公司也要求反担保物,担保费用也在年化2-3%这个水平上。综合看来,无法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2、给出抵质押品。例如房产,最好是北京的住宅,这个话题基本很难继续下去了。

3、和银行做一些其他高收益的业务作为回报。例如存款,现在银行都讲究“存款立行”,只要有存款和银行谈贷款腰板就硬了。但是,如果企业真的能给银行大量存款,那么为什么要贷款……

 

,单一地让银行降利率降费用,而不从市场行为上来解决盈利问题,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当有限的信贷资源被掠夺完之后,只好对市场说“我没额度了”。

 

总之,当前对于银行贷款利率,安哥总结如下:银行是做买卖的,恕不议价;如果政府机构真的想给小微企业减减负,先想想能不能在政策层面给银行减减负。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小额交流群